查看原文
其他

新思想指引新征程·智库声音⑦|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需实现三个“转向”

中国教科院 中国教科院 2023-06-08


作为国家教育智库,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按照教育部党组“新、高、实、深”的要求和“转时态、转语态、转状态、转心态”的方法,聚焦主责主业,发挥学术优势,专门组织专家学者撰写了一系列理论文章,全方位、多角度、立体化学习阐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。

近年来,党中央和国务院把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“先手棋”和转变政府职能的“当头炮”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强调,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,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。李克强总理指出,深化教育领域“放管服”改革,要尊重教育发展规律,充分发挥学校办学主体作用,大幅减少各类检查、评估、评价,加强对办学方向、标准、质量的规范引导,为学校潜心治校办学创造良好环境。这些要求为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指明了方向。

化教育领域“放管服”改革,是一场从观念到体制再到机制的深刻革命,“放”的核心是政府角色定位,“管”的核心是政府管理转型,“服”的核心是治理能力现代化,关键在于简政放权、放管结合、优化服务。简政放权要求政府放权去冗,意在让利于民;放管结合要求尊重发展规律,意在释放活力;优化服务要求优化供给,意在提供满意服务。深化教育领域“放管服”改革,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,应力求实现三个“转向”

一、充分赋权,从直接管理转向宏观规划

长期以来,政府享有过多的行政权、配置权和评审权,对教育发展干预过多、管得过死,不仅抑制了教育发展活力,而且行政成本高,容易滋生腐败。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,一方面要向地方政府放权,扩大省级政府统筹权,把工作重心转向加强宏观管理和科学规划上,把更多本该属于地方政府的办学和管学权限下放给地方政府,激发地方活力。另一方面要向学校放权,赋予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,激发学校活力。

很多研究表明,学校办学自主权影响着学校办学活力,继而会对教育质量产生重要影响。学校自主权主要包括人事自主权、财政自主权、教学自主权和管理自主权。学校怎么办、教师怎么招、经费怎么花、学生怎么教,应该由学校自己做主,充分发挥学校的办学主体作用,

放权并不意味着放任,政府需要更多运用法规、标准、信息服务等手段引导和支持学校发展,逐步实现由微观管理、直接管理为主,向宏观管理与服务为主转变,形成政事分开、权责明确、统筹协调、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。

二、强化督导,从行政监督转向服务指导

为防止“一放就乱”的现象发生,在简政放权的同时,要强化教育督导。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,决策、执行和监督成为了现代教育管理的“三套马车”。教育督导是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》确定的一项基本教育制度,是现代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国际上教育发达国家都通过实施教育督导,从而保障和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。

党的十八大以来,随着《教育督导条例》的颁布实施,我国教育督导制度不断完善,中国特色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已经形成,在推进教育均衡,提升教育质量、保障教育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但同时也看到,以往的教育督导更多体现了监督检查的职能,居高临下的行政化色彩较浓,地方和学校大多成为了被监督和检查的对象。新形势下,充分激发教育活力,需要教育督导人员转变督导理念,从行政监督转向服务指导,体现“督”与“导”并重。一方面要继续开展对地方政府和学校执行国家教育法律法规、落实国家重大教育方针政策的督导,引导和督促学校规范办学,同时要强化指导和服务职能。通过需求式督导、诊断性督导、发展性督导等多样的督导模式,引导地区和学校进行自我诊断和评估,提供有针对性的、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,充分调动地区和学校自主发展的积极性,激发教育发展活力。

三、尊重规律,从鉴定性评价转向方向性引领

实践表明,只有尊重规律、按规律办事,才能激发活力,推动创新。以往名目繁多的检查和评估,大多是对教育教学结果的鉴定,缺乏指导和改进的作用,让基层学校疲于应对,整日埋头于档案、台账之中,影响了学校集中精力抓内涵发展。在全国教育大会上,李克强总理强调,要大幅减少各类检查、评估、评价,加强对办学方向、标准、质量的规范引导,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往注重鉴定性评价的现象,转向以标准和质量为核心的方向性引领。

把好办学方向,发挥标准引领作用,首先要树立标准化理念,注重运用标准化思维和手段,使教育管理更加规范有序。其次,要加快标准研制,研究制订教育标准体系框架,加快推进教育标准化工作,使教育教学工作有标准可依。最后还要立足于提高教育质量,将标准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,在追求高标准中创造更多更优质的教育供给,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,给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教育服务。 

(作者 张彩云 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督导评估研究所所长 研究员)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